2025年01月24日11:29 |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泉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力打造“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迭代优化“1+5+N”人才政策体系,通过人才“港湾计划”,让各类人才在泉州发光发热,通过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涌泉”行动、选优生、柔性引才等五大重点专项,为人才留泉做好制度保障,通过若干个配套文件,让有关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走深走实。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战略性支撑。 “港湾计划”让人才留得住、留得好 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为总抓手,通过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向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落细《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团队评审及政策支持规定》,不断升级加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25个方面47项优惠政策,构建从“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创业扶持、要素保障”的全链条激励。 物理公式展板、微观粒子雕塑、肿瘤治疗射频加速……泉州晋江三创园的福建睿斯科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大厅科技感十足。作为睿斯科项目的参与者,兰州大学国家核产业研究院教授苏兴康详细介绍了硼中子俘获治癌装置的复杂性,并指出该项目成功落地后,每年可生产10台设备。高端科技人才在泉州安家落户,为泉州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泉州是人才的港湾。”作为一名“新泉州人”,苏兴康和他的团队于2022年11月落地泉州,致力于推动高端放疗装备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在他看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泉州市“1+5+N”人才政策体系的精准引导和强力支持。这一体系不仅为新经济、新赛道量身定制引才政策,更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吸纳各类高端人才项目,为泉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泉州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日益深入人心,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比较广泛的影响力。泉州,正成为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和生活港湾。 “港湾计划”让人才引领产业升级 泉州市聚焦落实福建省关于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高能级平台部署,把准人才工作定位,贴近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专项。该专项突出产才融合、以才促产,突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将打造百万制造业人才大军、建成百家制造业人才平台、做强百个制造业创新综合体、实施百个制造业科创项目、培育百家制造业服务机构,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 在泉州,万龙公司数字化转型成功并非偶然,既是强大的人才团队作为支撑、持续创新和自主研发的结果,更离不开泉州强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掀起的产业革新浪潮。 据万龙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孟崇介绍,他带领企业博士人才团队深耕金刚石工具研发,从零开始建立多个实验研究体系,其中超结构材料技术在解决金刚石工具节能问题的同时提高了锋利度寿命,所开发的新型结构产品为客户解决了加工难题。 与此同时,结合产业需求,泉州实施柔性引才专项。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推动高校人才挂职、组建科技服务团、支持校地人才合作、实行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挂帅”、探索人才科创飞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飞地引才、项目合作、短期兼职、顾问指导等方式,灵活引才用才。以乡情为纽带,设立异地人才工作机构,开展在外泉籍人才寻访联络,推动人才回引、项目回乡、资金回流、智力回哺。 “港湾计划”营造人才发展的健康生态 “以往,用人权在民营企业,评价权在政府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有些民营企业的‘技术大咖’,常常受困于学历、资历等,无法获得及时的人才认定,享受相应的城市人才待遇。”相关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泉州市从2018年开始就推动科学评价人才,推出“条件确认制、自主认定制、专家举荐制、赛事评审制”等多种评价方式。 “我们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推出用人单位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等配套文件,由用人单位根据实绩导向、需求导向,自主提出本单位、本企业内各层次人才的认定条件。”泉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泉州已支持200多家人才密集度高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采取薪酬倍数、岗位贡献等市场化指标评价人才。 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泉州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泉州通过“N”项举措,持续造优人才发展“软环境”。 平台载体上,大力支持建设大院大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各类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之家,发挥引才、聚才、用才、服务人才等功能。目前,全市与中科系、大学系、企业系等合作共建30家高能级大院大所,依托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设立院士工作站、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700多家,用平台吸引人才批量集聚、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专项配套上,坚持“管行业管人才”,支持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量身定制落实行业领域人才的专项政策。例如,探索双向选认、跨界选认、组团服务等选派方式,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延伸拓展到二三产业、率先开展法人科技特派员,累计选认省、市科技特派员4620名,组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519个。(谢松根 林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