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 武评 夜读周银芳的短篇小说《痴母》,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如春雨润田,无声浸润心灵。掩卷沉思,那份跨越认知障碍的母爱,仍在心头久久激荡,难以入眠。《痴母》是兼具文学质感、思想深度与生活温度的力作。这篇佳作以质朴无华的笔触,勾勒出老年痴呆患者张慧兰的母亲形象,在“痴”与“明”的交织拉扯中,将母爱书写得至真至纯。它不仅拥有直击人心的情感冲击力,更在立意深度、创作底色与艺术表达上,彰显出独树一帜的魅力。 
作品最动人心魄的,是立意的深刻独到。老年痴呆让张慧兰遗忘了生活琐事,混淆了身边亲友,却始终将对儿子李大壮的牵挂刻在灵魂深处。这份牵挂无关身份、不分场景,是跨越认知迷雾的本能坚守。送儿参军时,她冒雨折返,只为送来连夜缝制的棉马甲与温热的熟鸡蛋;病情加重后,她误将二儿子认作大壮,把陌生男孩护在身后,甚至用牙膏壳换麦芽糖塞给路人;弥留之际,她无力睁眼,指尖触到儿子的军功章时,嘴角仍漾起欣慰的浅笑。作者以“痴”为表象,以“爱”为内核,深刻诠释了母爱超越认知、跨越岁月的本质——即便记忆的闸门被疾病封堵,母爱的洪流也能寻得缝隙奔涌而出。这种“忘不掉的牵挂”,让平凡母爱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赋予文章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使作品跳出普通亲情叙事的桎梏,获得普遍的情感共鸣,将“母爱至伟”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篇佳作并非虚构的温情演绎,而是源于作者刻骨铭心的真实人生体验。文中母亲的每一个“痴态”,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与细节的质感:深夜翻找旧棉袄时,误将儿子参军当作上学;做饭时忘添水,险些烧裂铁锅;还有用嘴为儿子吸出蛇毒、纵身跳进粪池救人的过往……这些具体而微的情节,没有刻意煽情,不加雕琢修饰,却因真实而更具穿透力。作者将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熔铸于文字,让张慧兰的形象不仅是文学典型,更成为无数平凡母亲的缩影。这种“以真动人”的创作态度,让作品拥有了直抵人心的情感重量,也让读者在阅读中看见了亲情最本真的模样。 
在创作手法上,《痴母》的构思更是独具精巧与完整。作者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以时间为轴串联起送儿参军、病情发展、临终牵挂等关键情节,情感线与叙事线交织,脉络清晰却不乏波澜。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将母亲对生活琐事的“痴忘”与对儿子的“铭记”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母爱的执着与深沉;通过父亲的视角补充母亲的过往与病情,既丰富了叙事维度,也让情感表达更显含蓄内敛。细节描写的精妙更是锦上添花:母亲颤抖着抚摸儿子照片的双手、塞鸡蛋时踉跄的身影、临终前嘴角的浅笑,这些细节如特写镜头般定格了母爱的瞬间,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活,也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痴念藏深情,母爱越时空。《痴母》像一首优美的动人心弦的歌曲,初听入耳,再听入心。
|